最终报考目标的确定,其实是专业选择和学校选择的综合。这当中牵涉到的因素交错复杂,头绪太多,因此是一件很令人头疼的事情。
对于在职人员来说,选择相对还简单一些;对于在校生来说,选择就难了,因为一般有四种情况,按难易顺序分别是:
本专业学校报考。这是最为轻松的选择,一来本专业课程已经在本科阶段仔细学过,而且熟悉教师的授课重点和命题风格。二来只要不是被系里老师深恶痛绝,一般多少总能获得考试范围、命题重点、阅卷判分等方面的优惠。据统计,对普通专业而言,本专业本校报考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其他三种情况。 本专业跨校报考。相比本专业本校报考,有两点不利:一是专业课程内容和重点可能有些区别,甚至区别很大,例如人民大学的国民经济专业侧重宏计划,而北京大学的国民经济专业则侧重财政金融;二是老师等不太熟悉,难以获得额外的优惠。
跨专业本校报考。由于专业更换了,难度变得更大。而且,两个专业之间关联越小,难度越大。比如,法律专业转为财政金融的难度就要大于从经济学转为财政金融。所好的是仍然在本校,可以就近利用课堂、同学、教师等各种资源。
跨专业跨校报考。通常这是难度最大的一种。告别是一旦所报考的学校在外地,则难度就更大了。然而这种情况有时也能激发起人的斗志,通过艰苦奋斗,往往能出奇制胜。对2000年北京几所大学的研究生录取调查发现,大约有30%的专业状元是跨专业跨学校报考的,或许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这四种模式中如何选择?这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除了必须考虑到的兴趣、爱好等,还有这几点情况需要注意。 一是本科专业和学校的情况。如果你本科就读于名校热专业,那么建议还是省省心,安居乐业,准备本专业本校报考吧。如果专业不错,学校一般,可以考虑第二种;反之,则考虑第三种。万一专业、学校都不满意,则不要惧怕背水一战。 二是结合自己的竞争力。比如本校本专业太热,竞争对手太多,那就不妨换个学校或专业试试。如果自己确实很牛,信心十足,那么跨校跨专业也无妨。需要注意的是,这四种情况下,开始准备考研的时间是不同的。跨专业跨校的应该起步最早,本专业本校的可以晚一些。下面是我们在对大量成功者访谈后总结出来的开始准备考研的时间表。 类型 难度 最佳开始时间 至迟不超过
本专业本校 较小 大三下学期 大四前暑期
本专业跨校 一般 大三上学期 大三下学期
跨专业跨校 较大 大三上学期 大三下学期
跨专业跨校 很大 大二下学期 大三寒假前